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7集课程复讲

华红霞学长

  
    一、学习提纲
    1、借人物,及时还。这是道义、信的体现;
    2、中国古代与现代、西方对信的认识有什么不同;
    3、信的内涵,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。

    二、学习报告
    1、借人物,及时还。这是道义、信的体现;
    借人家的东西,念念要想着什么时候该还。一方面,人家借我们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、有恩,假如我们还没有准时还,就太没有道义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信用的体现。明朝的宋濂有一次去跟人家借书,要求他十天后归还。结果第十天刚好下大雪,主人想他不可能来,但是宋濂还是一样冒着大风雪赶过来。结果这个主人很感动,也很佩服他。所以就跟他说,往后我们家的书都欢喜借给你。所以当我们跟别人借东西,人家面有难色,不可以怪别人。要反省自己。自己的社会信用是要自己一点一滴经营出来,我们要自己好好的去往这个方向去努力。
   
     2、中国古代与现代、西方对信的认识有什么不同。
    (1)中国古代的信是人格。中国的诚信代表一个人的人格,不需要立字据的。其实差不多在五、六十年前,中国人的社会还是有这样的品德。比方说,蔡老师的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,很多人家里目前没有钱,他外公都会把米先给他。当过年过节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会拿来还,还有少部分没来还,是因为没钱,所以蔡老师外公也不会去要,因为人跟人都很有信任,都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,现在一定是有难处,现在再去跟人家要,那就太不够道义。
    (2)现在中国部分人的信不太厚道。现在借钱的是小弟,借钱的人是老大,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。所以自己已经有了还不还,这都恶劣到极处,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你钱。按照我们古代这些人的厚道,只要自己有钱,马上一定去还。现代这种信用跟古代不一样了。
    (3)西方的信是白纸黑字。西方的一个角度就是他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,是不是讲信用的人,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。

    3、“信”的内涵,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。
    (1)内涵
    “信”,会意字,左边一个人,右边一个言语,就是说人的言语一定要守信,要言而有信。《论语》中说:“人无信不立”,孔夫子也说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。
    “信”,除了守信的意义之外,它另外还有一个含义,就是信义。信跟义是结合在一起的,而信义它虽然没有讲,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。比方说,虽然我们没有告诉爸爸,我要孝顺你,但是在我们的心中,已经把这个“义”时时守住。所以这个信还有另外一个延伸意就是指道义、情义、恩义,用现在话讲叫义务,做人的本分,做人的义务。
    (2)日常生活中的运用
    圣人的学问不外乎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,所以做人要守信,不外乎对五伦关系的信义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
    一是父子关系。
    长者要言而有信,才能把家庭、把孩子带好,孩子才会信服你。周朝就有一个故事叫曾子杀彘。说的是,曾子的孩子吵着要跟母亲出去买菜,母亲说,你别吵,你假如乖乖的,我回来杀猪肉给你吃。其实她是想敷衍敷衍一下小孩,结果刚好被曾子听到了,他太太回来后看到曾子在磨刀子。他太太说:我跟孩子开玩笑,你还当真?曾子马上跟他太太说:假如你对孩子有一句不守信,那你这一辈子要再让他相信你都很困难。所以为人长者也要谨言慎行,你一定要做得到才可以答应。而且不只你做得到才可以答应,还要考虑答应以后是不是对孩子有帮助、是不是有真正的需要,所以《弟子规》说“事非宜,勿轻诺;苟轻诺,进退错”。所以家长你要考虑言语的谨慎度。
    子女对父母也有要信义、情义、恩义。二十四孝中有二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弃官寻母、涤亲溺器,他们虽身居高位,却不忘母恩、奉母亲竭尽孝诚。那是中国古人的一分信义、情义,不需要用言语表达。我们再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,当一个人赚了大钱,他那一颗孝心有没有变?很可能变成财大气粗,都用钱在尽孝,可能那个恭敬心都不足。所以我们对照古人也要好好向他们学习。
    二是师生情谊。
    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说明师生是在父子伦,无二无别。我们从古礼里面就看得出来,父母往生要守丧三年,老师往生也是心丧三年,完全一样。
    孔夫子有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。当夫子去世时,这些弟子统统在夫子的墓旁盖了房子,坚持守孝三年。法律有没有规定?没有。那是一分对于老师一种恩义、道义的心意表达。其中有一位弟子叫子贡,他守了六年。因为子贡在夫子去世的时候,刚好在其它的国家做生意,所以他一直很遗憾没有亲手送老师走,所以他守完三年,自己再加三年。这种师生的道义我们现代的人确实很难深刻的体会,体会那一分师生之间的存心。
    在明朝有一个名臣,他的老师叫做左忠毅公,他对学生青眼有加,他曾经对夫人说,往后继承我人生的志业不是我的孩子,而是这位学生(史可法)。那史可法也是不忘师恩,在老师身陷囹圄时,不顾危险,伪装成到监狱里面捡破烂的、捡垃圾的去探望老师。而老师也怕连累他,将他驱赶出去。
    后来左忠毅公不幸去世,史可法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,念念想着不要做对不起国家、对不起老师的事。同时,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乡,不是先去探望自己的亲人,而是先去探望师母、尽心尽力的照顾。所以古代的学生如何回报自己的老师?依教奉行,真正把圣贤学问演出来。这就是师生的情义,师生的道义,这是不需要言语的交代,这是我们从古代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信义。
    三是君臣有义。
    为君者,所谓君无戏言,讲话一定要算话。臣子答应君王的事,一定也要尽心尽力做到。假如对君王言而无信,那就是犯了欺君之罪。除了在言语当中的信用之外,君臣关系换作我们现在的名词叫“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的关系”,都是有那一分义务、道义、情义在里面。
    君对臣: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,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”。 所以领导者第一个念头是要为员工谋福利,绝对不能只为自己的荷包。当你只为荷包而不尊重、而不照顾员工,铁定留不住人。
    臣对君:
    我们从尧帝、从大禹可以看得出来,一个领导者对于人民有道义,人民对领导者也要有恩义。所谓“君仁臣忠”,领导者是仁慈,处处为人民的生活着想,那部属也要常常能感领导者这个恩德,让我们有好的生活环境。假如没有这一份好的工作环境,可能我们家庭都会堪忧,都会三餐不继。所以为臣子一定都会尽心尽力效忠君王,尤其当君王有过失的时候,他们一定直言不讳。  
    所以我们在君臣的对待,也要时时想着我的本分,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尽的道义,我应该尽的恩义、情义。这样做人就非常厚道,非常让人家肯定、安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年9月7日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